发布时间:2021-06-17点击: 次
婚嫁殡丧、祭祖祝寿,抑或佳节庆典,美丽的上林有着一种独特的庆祝和追思方式,那就是壮族八音。曾几何时,上林壮族八音在当地群众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载体。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林壮族八音也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情况。聆听老艺人的讲述,或许我们还可以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一窥民俗的意义。
1/ 从他地流传而来
上林壮族八音是盛行于上林县壮族居住的白圩镇、大丰镇、明亮镇、澄泰乡等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起源于广东佛山地区。据悉,清朝道光年间,出于经商的目的,不少佛山一带的商人移居上林并将当地的音乐带到上林。聪明的上林壮族人民吸收了佛山移民的音乐精华,并与本地的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具壮民族特色的上林壮族八音。
上林壮族八音演奏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元宵佳节、婚娶、满月、贺新屋、祝寿、迎神、祭祖、殡丧等风俗活动中都要演奏八音音乐,演奏内容包含喜乐和丧乐两大部分,根据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目。此外,其形式还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以乐器演奏为主,文场不仅有乐器演奏,还有壮语清唱。
上林壮族八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固定成套的乐曲,与壮族人民同歌哭、共悲欢,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上林壮族八音也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情况,好在上林县文体局和文化馆已启动对上林壮族八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并制定各种措施和计划对其进行依法保护。上林壮族八音先后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是情感表达方式
说起上林壮族八音,家住明亮镇街上的古稀老人林有生感触颇深。在他看来,八音的意义已远超其音乐本身,在婚嫁时热场助兴,在殡丧时寄托哀思,是当地群众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群众亲情、友情等情感的一种载体。
林有生的父亲林振飞是一名粤剧师傅,祖籍广东阳江,后定居明亮镇,在当地教授粤剧并组织起粤剧团。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耳濡目染的林有生对传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八音演奏,是一名唢呐师傅。林有生告诉记者,明亮镇在演奏八音时,主要使用的乐器是唢呐、大鼓、小鼓、锣、钹等,有时也会加入琴、箫、笛,演奏曲目多摘选自粤剧和桂剧,如《得胜令》等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亮镇的八音主要出现场合为殡丧,逝者多为长者。
往往出殡的前一天,八音队就会前往逝者灵堂所在地开始演奏,中途会休息,出殡时一路演奏将逝者送上山入土为安。既热闹了丧礼现场,也安慰了生者、告慰了逝者。“大家都是街坊邻居,我们是不收费的。家属一般会准备一些茶水、香烟和饭菜。”林有生说,以前除了偶尔出席一些私人邀请的庆典活动,八音队在镇上的活动都是义务的。
3/ 也是时代的产物
聊起八音,林有生眉飞色舞,往事如数家珍,成就感浮现在脸上。“对我们八音队来说这是善事。从我参与八音开始,只要镇里有长者过世,我基本上都会和八音队前去送最后一程”。
不过,随着话题的不断深入,林有生脸上也浮现出了些许的失落,因为如今的明亮镇八音队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正如当初的粤剧团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一样,八音队也极有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很快消散。
鼎盛时期,明亮镇八音队有十多名队员,如今仅剩下五六人,像林有生这样的老师傅更只剩下两三人。“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另一方面是群众对八音的需求已经没有以前高了,八音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必需品’”。出于情感,八音不再当年,林有生有些失落,但他也明白其中的缘由而坦然接受。林有生说,八音其实也是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是建立在群众需求基础之上的,当有一天群众找到了另一种精神寄托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八音自然也就算是完成了使命。对于以前的群众来说,当初八音的到来其实就是一个新事物的到来,如果它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有时候想想是会有点失落,我当然希望这样的传统可以得到延续,这是几代人的记忆”。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林显威
编辑 | 徐雪凝
校对 | 韦一璞
审核 | 张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