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1点击: 次
壮族糯米酒制作技艺,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制作、食用的特色食品,在饮食习俗中别具一格。其中上林县的糯米甜酒制作技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壮族地区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种植糯稻历史悠久,糯食种类繁多,其中糯米甜酒是特色之一。上林县是壮族聚居区、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糯米甜酒在上林壮语中称为“喽多”。上林县和岭南壮族制作食用糯米甜酒历史悠久。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载,当时今南宁周边及其以南到海南岛这一区域的民间“不饮清酒,以小瓮干酝为浓糟而贮留之”。这就是糯米甜酒的初级形态。在上林繁衍生息了近800年的蒙姓家族,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在传承富有壮家特色的糯米甜酒技艺的基础上,经几十代人不断地钻研,形成独特的糯米甜酒制作技艺。上林糯米甜酒制作技艺将传统与现代有效融合,是壮族稻作农业文明历史记忆的再现,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成为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
上林糯米甜酒制作技艺经过制作酒曲、选米浸泡、蒸饭、拌曲、落缸发酵、酒糟分离、陈化、炖酒、再次陈化九个环节。整个流程均为纯手工制作,每个环节都有搭配、时间、温度和工序细节的讲究。糯米甜酒至今仍是壮族民众给老人、产妇和病后康复者的滋补食品,是当地民众在欢度节日或举行结婚、满月等重要人生礼仪时必备的祭品、食品,也是民众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上林糯米甜酒不仅是一种食品、祭品、赠品,而且被赋予多重的文化内涵,是壮族稻作文明历史记忆的再现,具有身份、神圣、美好的象征意义,成为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
该传统技艺在壮族社会中具有广泛民众实践性。继承与弘扬这一技艺,对深化和拓展壮族历史文化、稻作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上林县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收提供一条途径;还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选米 ——选用上林特产的优质糯米,经过多次筛选去除杂质
2.浸泡——去除杂质后的优质糯米用清水反复清洗,然后泡至膨胀以便蒸煮
3.蒸饭——将浸泡后的米,置入蒸筒,经3小时蒸汽蒸熟。
4.制作酒曲——用特殊技艺制作的酒曲,经过手工碾成粉末
5.扮酒曲——将蒸好的糯米饭,铺开散热,冷却到常温状态,经过手工碾成粉末均匀的撒在蒸熟的糯米饭上,然后加水搅拌均匀后把米饭置入发酵缸,进行15天的发酵。
6.酒漕分离——将发酵好的酒和糟进行分离,
7.落缸发酵——并把分离出的酒液倒入酒坛中并放置贮酒间进行长达30天的自然熟化。
8.炖酒——将熟化后的酒液,放进炖酒间进行3天3夜的暗火烩灸。
9.陈化——将灸好的酒倒入酒缸,再经100天的沉淀陈化,即成成品。
10.产品展示—— 将酿好的酒液灌入不同包装,就可以向市场提供产品了。